5.5亿年前的生物!“水中大熊猫”再现成都东部新区
抬头能见蓝天白云
低头能观碧水清波
是成都东部新区常态
良好生态引“常客”
多种珍稀动物来新区“做客”
近日
“水中大熊猫”桃花水母
再现成都东部新区
桃花水母是一种淡水水母
最早诞生于约5.5亿年前
是名副其实的“活化石”
对所生存水体的水环境和水质状况
要求极高
桃花水母的出现证明了
成都东部新区良好的水生态环境
近日,在成都东部新区养马街道一池塘,工作人员发现一种半透明的小型水母。经确认,这是罕见的在淡水中生活的水母,素有“水中大熊猫”之称的桃花水母,和六月初在成都东部新区龙泉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是同一种。
桃花水母早在5.5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,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“活化石”,有“水中大熊猫”之称。其特征表现为通体透明,像一把撑开的小伞在水中悠然漂浮,它们无头无尾呈圆形,晶莹透亮,柔软如绸,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,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。
“桃花水母从水螅体发育成水母体的过程中,对水质要求非常高,因此,它还可以作为生态环境优劣的监测物种。它的出现是对成都东部新区优良环境和水质的充分证明。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
知识链接
中国从南到北许多地区都有桃花水母的记录。远在明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,《归州志》中就有“桃花鱼”的记载,这是这类淡水水母最早的文字记载。大家忍不住发出疑问: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少听说,更难以见到这美丽的水中精灵呢?为什么它又在成都东部新区突然出现呢?
这就要从桃花水母的生物学特性说起了。桃花水母存在水螅世代和水母世代,而我们见到的桃花水母便是指它的水母世代。桃花水母在繁殖季节后产下受精卵,然后发育为浮游幼虫,扎根附着于水中不起眼的地方,发育为水螅体,依靠分泌粘液来捕捉水中的各种小型生物生活,相比极其脆弱的水母形态,这些水螅体可以忍耐各种恶劣严苛的环境。
△水母在水螅状的幼体(scyphistoma),碟状幼体(ephyra)和成体之间世代的交替| Wikimedia Commons。
只有当环境恢复适宜状态时,水螅体才会变成水母体,然后进行繁殖,所以桃花水母难以被世人所见,却又能长期延续,扩散到许多地方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地方会突然出现桃花水母,而一些地方环境改变,受污染破坏后桃花水母便销声匿迹,甚至首次发现后,数十年再无记录。
成都东部新区位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东侧,沱江水系贯通全域,三岔湖、龙泉湖、龙马湖等湖泊以及丰富多样的浅丘点缀其中,共同构建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良好生态本底。“水中大熊猫”桃花水母频现成都东部新区,是成都东部新区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生态文明理念、着力建设公园城市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充分体现。
接下来,成都东部新区将持续聚焦生态保护,进一步提升沱江——绛溪河水系生态品质,增强生态景观功能,形成城市核心生态骨架和景观廊道。通过组团式布局城市空间形态,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。
►
补贴!“13条政策措施”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
►
文化赋能!秀出新区文明新风
►
来源 | 成东应急
编辑 | 东东3号